第312节
    至于周善之所以对这事儿有印象嘛……    一来是因为直播本身有些特殊。    二来则是因为……    他在那天上了一条一两多的小鲫鱼,也是两个多月来唯一一次没有空军。    想到这里。    周善忽然意识到了什么,对徐云问道:    “等等,小徐,你说你是科大生物系博士……你的老师是谁?”    徐云不明所以的眨了眨眼,有些意外周善为什么会问出这种问题,不过还是很快答道:    “家师田良伟院士。”    周善闻言眼中顿时闪过一丝激动,重重的呼出了一口气,感慨道:    “果然是田院士……”    眼见徐云依旧有些肯尼迪挠头发摸不着头脑,周善沉吟片刻,解释道:    “当初我被羁押进拘留所后,一共有三十多位院士联名上书,田院士也是其中一位……”    徐云心中一凝,旋即了然。    原来如此……    在华夏院士体系建成后,超过二十人以上的联名上书一共有两次。    规模最大的抗议,是之前提及过的烟草院士谢剑平。    当时联名上书的院士一共有一百四十多位,分成了两个批次。    接着便是周善那事儿了。    那会儿一共有三十五位院士联名上书,其中不乏吴孟超院士和刘先林院士这样的德高望重之辈。    田良伟作为周善的同行,当初也同样位列其中。    在那种情况下愿意站出来发声的,几乎都是行得正站得直的正直之辈。    有了这一层关系,客厅内的氛围顿时融洽了不少。    随后徐云悄悄瞥了眼周善,发现对方表情放松了不少,便继续说道:    “周院士,如果您能入职我们公司,待遇方面您尽管放心。”    “我们公司可以为您提供最少两百万的签字费,不低于两百万的年薪,最少三百万的项目启动资金,50%的专利分成,以及4%的公司干股。”    徐云说这番话的时候底气很足,就像是一个有存稿的作者似的。    原因无他。    因为现在的华盾生科,确实能拿出这样一笔款项。    此前在决定额外引进五条foerda-t632生产线的时候。    公司由于资金匮乏,曾经通过郑祖的关系获得了一笔贷款。    按照引进计划。    一条foerda-t632生产线的价格是一百七十万华夏币,因此公司将会投入八百五十万去购置这些生产线。    但随着nutrien的变卦,foerda-t632被列入了禁运协议。    徐云只能另寻国产,这才有了和林振华的会面。    后来汉华厂方面突破了过渡金属的壁垒,同时林振华又将最关键、也是价值最高的环化模组免费赠送给了徐云。    如此一来。    哪怕算上其他设备的生产成本,一套生产线也就四十万到头了。    更别提林振华提供的模组数据还要远优于foerda-t632,保守估计能将生产成本压下两块钱左右。    而很凑巧的是。    在郑祖的全力运作之下,那笔贷款已经到了公司账面。    于是乎,徐云忽然发现……    公司的账面上,一下子便多了大几百万的现金流!    因此在和董事会其他成员的讨论之后。    徐云很豪爽大手一挥,将其中的一大部分资金充作了邀请周善加盟的条件。    至于那4%的股份,则来自公司成立时已经约定好的期权池。    随后徐云顿了顿,从身边的公文包里取出了一份文件,递给周善:    “周院士,虽然和意呆利科学院的条件相比,我们在现金方面的待遇可能还有所差距。”    “但一来我们是华夏的本土企业,二来……这是我们公司目前产品销售报告以及利润模型,您可以先看看。”    周善接过文件看了几眼,眉头一扬:    “好家伙,预估三年后的市场占有率71%?这么高?”    徐云点了点头,语气和表情显得很诚挚:    “周院士,您是业内的顶级专家,以您的人脉可以很轻松的了解到我们产品的优势度,这方面我没有任何骗您的必要。”    “按照这个收入比例,画饼的大话我不说,但至少至少可以保证一点。”    “那就是明年的这个时候开始,您的研发经费绝对要高于意呆利给出的数字。”    周善将文件放回桌上,看了徐云一眼,又瞥了眼笑吟吟的林振华。    沉吟片刻,问道:    “小徐,你们公司是主打蟑螂药的吗?”    徐云连忙摇了摇头,解释道:    “周院士,蟑螂药只是公司目前最大的现金流而已。”    “我们的定位是生物科技公司,今后的产品目标必然是全领域性的。”    “如果机会合适,甚至可能出现一些跨行业的产品,毕竟科大的物理学院在我们公司也有占股。”    “因此您完全不用担心研究方向与您专业不符的情况出现,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一个蟑螂药。”    “当然了,杀蟑螂是我们的主旨,这点是肯定不会变的。”    周善院士的主攻方向是动物分子遗传育种学,也就是研究动物基因这一块,和蟑螂药完全是两个概念。    用现实例子来比喻的话。    差不多就是搞克隆羊多莉那种情况。    当然了。    这种只是成果方面的表现。    实验室内则主要涉及到了细胞、基因这些细微的微观研究等等。    因此徐云提前便给他打了个预防针,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眼见周善似乎有些意动。    徐云又从背包里取出了另一份文件,厚度比之前那份厚一点,也是此行的杀手锏:    “周院士,您看看这个。”    周善接过文件,如同先前看销售报告似的翻了翻。    片刻过后。    啪嗒——    文件掉落在地,散做一团。    周善却仿若没注意到一般,目光死死的盯着徐云:    “小徐,你们公司找到了本土驴,还是一对?”    见此情形。    徐云心中骤然一喜,不过表情还是尽量保持着平静:    “没错,一公一母,身体条件都非常的健康。”    先前提及过。    14年那会儿,杨焕明院士曾经组织过一次本土对驴基因表达体的测序。    在测序过程中。    研究人员们发现了大量专属于本土驴的未知情况。    比如lp表型和磷酸戊糖途径产物等等。(这是有论文参考的现实例子,为啥还有人说我为了让驴毛特殊编造的捏,doi10.13881/j.ki.hljxmsy.2021.02.0100/10.28502/n.ki.nkjrb.2014.007254)    就像咖啡豆里还有一千多种成分没确定一样。    确定一种成分是酸、盐、糖其实很简单,通过做质谱或许相性就行了。    但具体的成分分析以及生成途径,往往就是另一回事了。    你检测出了这种未知成分,但经费不够,唯一的选择就是把这个情况写成报告或者论文发布出去。    要是运气好也有人进行了研究,那么或许能破解其中的秘密。    但若是方向冷门,话题度又低。    可能数年甚至数十年过后,都不会有人给出答案。    而与杨焕明院士一样。    周善作为分子遗传学的专家,专业方向就是搞克隆和生物体研究的。    本土驴,其实也是他早先的研究项目之一。    然而可惜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