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1章 你这也太效率了吧(求订阅!)
众人的大脑中。 渐渐浮现出一幅画面。 中心城区如天堂,来者叫美。郊区却如贫民窟,去者叫破。如此强烈的反差,外人看了会怎么想? 这点。 好像不难推测---鄙视! 一街之隔。 两个天地,绝对能再上一次各国头条。 此刻。 印方高层忽然觉得有点荒谬,在如此美丽的城市里,他们竟然觉得闹心,归其原因,还是算计太多。 。。。 稍后。 他们又来到了火车站。 “这是洛伊站,但现在还没接入铁路网,如果快的话,一二年初,就能实现通车。”越说,音越小。 羞得! 人家一年建城,你一条两三百来公里铁路,建三年,还不一定能建好,真的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听闻。 大佬们皱起了眉头。 三年。 你这也太‘效率’了吧,但也明白下面人办事的难度,洛伊市地处特殊,征地容易些,铁路沿线依旧麻烦。 好吧。 行。 这事咱解决不了的,那就。。。不解决了。 身旁。 记者们忠实地把画面记录下来,心里甚至都拟好了标题《美丽的洛伊车站竣工,但通路还要几年》 孤零零的车站,还要闲三年。 玛德。 要不。。。这还是别报了吧? 。。。 很快。 对于新的洛伊市扩建方案,就从各种渠道传了出去,一时间,印方的资本世界里,开始颤动起来。 新德里。 近郊。 一处宅院,庞大的占地面积,反映着主人的身份。院子内,大量的佣人在忙碌者,为这家主人服务。 在印。 大家族的佣人多是世袭,一般人进不去。 后院。 凉亭中。 “老爷,您之前让我关注洛伊市,就在刚刚,缅方的零明确表示,短期内,不会向印提供什么贷款。” “可是。” “却提出了一个新方案。” “引入商业资本,共同扩建洛伊市,依旧由缅亚银行集团作为规划、设计、招标、施工的总承包方。” “受益,按照出资额来分。” “哦?” 听完。 躺椅上,假寐的老者缓缓睁开眼睛,那眼神中的威严气势,让管家都有点不敢直视,只能低着头。 “商业资本?”老者喃喃道。 “是的。” “有什么要求?” “信誉和实力。”管家说。 “好。” 老者的脸上浮起一丝微笑。 以前没太关注,但洛伊市的成功,已经摆在眼前,证明这条路是对的,现在他们只需要跟着走即可。 稳赚。 至少不会亏。 不过。 “这零打得一手好算盘,自己不出钱,还能从中赚一笔,总承包,他也真够敢说。”管家不由说道。 “呵呵!” 老者一笑。 “他还真敢。” “为何?” 管家好奇道。 “很简单,他很自信,没人比缅亚银行集团做的更好。更自信,洛伊市的扩建,缅方必然要赚一笔。” 说着。 “啪!” 老者拍了一下躺椅扶手,眼冒精光。 “好手段。” “好计谋。” “原来,是在这等着呢。” 越想。 老者越觉得一定是这样。 “什么意思?” 管家不解。 “第一次贷款,说是做试点,其实,也可以当做是一种甜头,我们觉得好吃了,后续肯定会继续买。” “可是。” “我们都觉得,后续的购买方,会是印或者邦政府,以这个方向为基础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概率很小。” “毕竟。” “缅方的钱有很多去处。” “然而。” “我们都没想到,零的第二批目标,并不是当局,而是商业资本,不得不说,这一局,下得太漂亮。” 老者越说越兴奋,仿佛发现什么大秘密。 对。 一定是这样。 估计。 从一开始,零就是这么打算的,先弄个洛伊市出来,但不大,还让很多人赚了钱,这下,炸锅了。 资本肯定会蜂拥而至。 于是。 乘机整合,从中赚一笔,想到这,老者不由深深觉得零的智谋之远,简直是到了几乎骇人的程度。 谋一地。 易。 计一国。 难。 “这么厉害?” 管家咂舌。 想想。 好真有点。。诱惑消费的意思,先给你点甜头,一步步引诱,最后越花越多,从中大赚一笔。 “太精明了。” “是啊。” 老者不住点头。 “那我们完全可以自己整,不让他的算计得逞。”管家开口道。 闻言。 老者摇头。 “晚了。” “为何?”管家问。 “第一。” “资本的目的是盈利,可是,我们自己弄,一定会以最低成本,意图获得最高的收益,但行不通。” “珠玉在前。” “我们的成本根本下不来,那么势必降低标准,可这又有个问题,降低标准,如何保证回报和升值?” “第二。” “直接把缅亚银行集团踢出局,人家的东西,不给你按市场价来算才怪。最后算下来,省不了什么钱。” “甚至成本更高。” “。。。” 管家点头。 好吧。 这的确是个问题,商业讲究利润,如果弄得乱糟糟,能挣钱才怪,这完全是在给自己找麻烦。 接着。 又听老者道: “第三。” “那就是今后的关系,你要知道,洛伊市是缅方的贷款项目,有感情,本身就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入境。” “教育。” “工作。” “贸易。” “关税。” “。。。” “一旦我们踢开它,这些优惠还有吗?不说别的,现在洛伊市的住房购买者,可以免签进入缅痶。” “新扩展的城区,还会有这个待遇吗?一系列的问题会变得扑朔迷离,可以说,洛伊市的资产价格。” “零说了算。” “。。。” 边说。 老者边感叹。 这局。 简直骇人,如此玩法,真的是前所未见,印度别处建城,缅痶都没这影响力,但洛伊市,却是唯一例外。 太近了。 不过。 换个角度想想。 跟着缅亚银行集团走,好处也是不少,首先就是规范,如果印方资本自己整,内部绝对要扯很久。 其次 就是速度,资本的流转很注重效率,一年流转开,和三年流转开,根本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 想想。 还是别整些没用的,一个有高风险,一个低风险,很好选择,作出决定后,老者让人联系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