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山中野寺,书生美人
    两个月后。    徐州,风鞍山。    行至此地,距离太安城不过四五百里。    不过因为风鞍山地势险恶。    加上山路难开,所以过往行人,商车几乎都会选择绕道,从徐州南侧的吕州城过路。    但也有不少商贩走卒,为了少掏一笔过城的费用。    选择铤而走险。    从风鞍山过路。    如今,夜色到来。    风鞍山,山腰一座破旧的寺庙中。    佛像的脑袋早已没了踪影,因为几乎没有人会来这种地方供奉香火,所以庙中几乎爬满了蛛网。    但到了夜晚。    这里便成了路人歇脚的好去处。    从山中捡来几根柴火。    火光虽弱。    但却能祛除初春的寒气。    庙中此时共四人,两个看起来老实巴交的走卒汉子,地上放着他们此行想要兜售的玩意,上面用布盖着,让人看不清楚。    另外两人,其中一个是穿着一层单薄长袍,背上背着一个大书篓的穷酸书生。    可能是因为穿的实在单薄。    即便依偎着柴火,嘴唇依旧青紫,身体蜷成一团,瑟瑟发抖。    而最后一个,身着一身破旧道袍的。    正是,宋绍。    从宋家村离开后,他并没有选择坐马车回太安城,而是徒步行走一路。    这一趟,宋绍见了很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东西。    路上斩杀了不少作恶的妖魔,来补充血食。    也救了不少善良的妖魔。    免遭人心险恶之辈的荼毒。    之前在天牢中,宋绍曾和李爷论妖,讲得是妖生来不该如此,它们也是有好有坏,有心有良知。    经过这番游历。    宋绍似乎相通了,其实人也好,妖也罢。    是好是坏。    并不在它本身的善恶。    而是在于他人眼中,他是善,又或是恶。    一只好妖,就算它做了再多好事,人们说它是妖,那便是妖。    一只恶妖,就算他做了万件坏事,人们见他行善一次,便会认为它是浪子回头。    世间种种道理。    并不会因为某一个人,而发生改变。    夜深。    浓雾渐起。    几人睡不着,便开始闲谈。    两个走卒名为黄秀,王户,此行路过风鞍山,是为了省下一笔铜钱,留给自己的妻儿。    书生没有说自己名字,只是说这次他是打算要去太安城求学。    并且要改变武朝现在的格局。    听到书生的话,黄秀和王户对视一眼,哈哈一笑,并未放在心上,毕竟这世道哪个书生去太安城,不都是这套说辞?    只有宋绍,多看了书生一眼。    这个穷酸书生,似乎有点儿不一样......    简单介绍自己的身份后,他们又聊了很多,从天下大势,到民间传说,最后话题落在了宋绍的身上。    “这位道长,是从哪座山头下来的?”    他们似乎都很好奇。    毕竟当年朝堂和道门闹掰后,道门一起之下,举教封山。    这件事,全天下几乎人尽皆知。    如今能在武朝的寺庙中碰到道士。    属实是一件稀罕事。    见三人好奇,宋绍说道:“小道没有山头,只是自幼被师尊收养,师尊去世后,我便云游四海,至今也未拜过祖师。”    听到宋绍的话,黄秀和王户一副原来如此的表情。    眼中的忌惮,也少了一些。    眼看柴火要灭了。    宋绍又拿起一根柴火,往火堆里捅了捅,随后看向书生笑道:“这位公子方才说去太安城是为了改变武朝,贫道倒是有些好奇了。”    “公子是打算从何开始?”    “据我所知,武朝举试,几乎近十年未曾出过寒门书生入榜的先河,公子觉得自己便可以吗?”    见宋绍居然问向自己。    书生抱紧双臂,哆嗦着下巴,颤颤巍巍道:“先生曾经教过我,天下之事,非一人之事。若是盛世,我等读书之人,当隐于山野,窥先圣之境,读万卷史书。”    “所以,你现在要去太安城,是觉得当今武朝并非盛世?”    “没错。”    书生毫不避讳,继续哆嗦道:“在天下人眼中,当今武朝有当朝国师坐镇朝中。但说到底,国师终究是人,一人之力,如何同万万人相比?”    “天子脚下,自是盛世。”    “可远在太安千里之外,饥荒,瘟疫,妖乱,百姓又有几人活得下去?”    书生说完。    身体似乎舒服了些许。    语气也不再哆嗦。    宋绍听完,不由笑道:“若是公子真的能入朝堂,当真能变得了天下?”    面对宋绍的问题。    书生思考一番,然后尴尬的挠了挠头,“大抵是不能。”    “既然知道不能,为何还要去?”    见宋绍眼神疑惑,书生紧了紧衣服,小声道:“不管能否,总要试上一试,明知不可为而不为,实非君子所为。”    “若是被先生知道了,怕不是要把我的腿打断。”    听到书生的回答。    宋绍愣了下,随后笑而不语。    果然,这个读书人并不简单。    起初,宋绍也以为他只是一个想要到太安城考取功名的书生。    结果用金睛一看。    发现他的气运,自己竟是看不透。    出现这种情况无非两种可能性。    一来,书生的境界同李爷一般高。    二来,便是书生心生道种。    其心不可窥。    如果他去太安城的话,说不定,太安城的书院真的会热闹起来。    就在几人闲谈之际。    寺庙外突然吹进来一阵凉风,众人抬头看向庙门的位置,只见一个衣衫半湿的妖媚女子,摇曳柳腰走进寺庙。    当她看到庙中竟然有四人后。    眼中闪过一抹惶恐。    但很快又镇定下来,侧身弯腰,朝着众人行礼笑道:“小女子夜半行至此地,以为庙中无人,没想到此地竟然早有人在。”    “不知几位能否让小女子借宿一晚,只需天色一亮,小女子自当离去。”    见到这种荒山野岭,竟然会有这种妙人儿。    宋绍和书生没有说话。    黄秀和王户,已是看呆了眼,赶忙起身,凑到女子身旁,谄媚道:“当然!当然!有美人儿作伴,我们当然乐意。”    说着,两人拉着女子便坐到了柴火旁,甚至还不惜肉疼的从怀中取出一壶小酒。    显然这是他们珍藏多日的好东西。    “我见姑娘衣服湿透,若是不早日去湿气,恐怕会害了风寒,我这里正好有一壶好酒,还请姑娘饮上一口,小心害凉。”红中白的我在天牢养妖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