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0节
    姜成谷与靳向前便同时出声打断道:    “别切!”    “不能切!”    随后姜成谷朝靳向前做了个‘你说吧’的手势,靳向前朝他点头致意,开口道:    “老翁,铜殿的历史价值很高,能不破坏咱们还是别破坏的好。”    “这样,你听我指挥——你看到你右手边那个类似迪迦神光棒的东西了吗?对,就是那个。”    “这是个赋频光谱建模仪,你把它头朝上移到铜锁的锁扣,然后按下紫色的按钮,等显像屏出现ok字样后等着就行。”    “我们后台会根据赋频光谱进行钥匙打磨,等钥匙经过消毒处理就会送到你身边,明白了吗?”    翁同在室内又竖起了一根大拇指,沉沉说道:    “明白,老靳,你们所啥时候有的这玩意儿?回头也给我整一个呗?”    靳向前:    “……”    直播间的弹幕中也齐刷刷的飘过了一阵【23333】和【可爱捏】。    随后靳向前像是没听到翁同的后半截话似的,转头对众人以及摄像头介绍道:    “咳咳……如各位所见,翁教授手上的赋频光谱建模仪确实是一款比较先进的设备,这是由长光所研制的科技考古仪器之一。”    “毕竟考古中的各类锁不像现实里那么容易开启,有些古代锁年代久远,有些则因为时间的问题内部出现了绣化迹象。”    “赋频光谱建模仪则可以根据光谱的反馈确定构造、锈迹点甚至锈迹的主要成分。”    “由此就可以打造出一把合适的钥匙,达到精准开启文物锁的效果。”    众人闻言,这才齐齐点了点头。    不得不说。    在今天之前,他们中的许多人对于考古这个专业的认知都很死板。    在他们看来。    所谓考古基本上就是那种拿着铲子挖地,拿着小刷子扫土的情况,顶多拿个遥感测绘一下罢了。    结果没想到。    现如今的考古技术水平居然已经提升到了如此先进的程度?    十五分钟后。    一把被锻造出来的钥匙通过运输台,稳稳传递到了翁同身边。    钥匙的长度大概有十五厘米,宽三厘米左右,末端比较粗,中间狭长,前段略微有点宽。    握在手里发硬的同时,还有些许因刚锻造出来而具备的温热感。    接着在童怀军的协助下。    翁同将这把钥匙插进了锁孔,左右扭了几圈。    过了片刻。    只听咔哒一响。    锁头应声弹开。    见此情形。    所有人的呼吸不由再次凝重了一分。    以徐云等人所在的落地窗为正面,铜锁所在的那一面恰好正对着玻璃窗外。    透过落地窗可以看到。    铜锁封闭的门户呈左右开合式,有些类似现实里的衣柜或者双开门冰箱。    随后翁同取下铜锁,与众人合力将铜殿朝两侧进行了开启。    过了几秒钟。    待看清铜殿每层的情景后。    各大平台的直播间里,瞬间再次刷过了一排问号:    【?????】    因为此时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并不是那些金属箱子,而是另一个封闭的木质内层。    接着不等这一波问号刷完。    室内的翁同便摸了摸木质内层的纹理,带着惊疑不定的语气说道:    “天啊……这这个木质内层是……金丝楠木?”    一旁的童怀军同样上前认真观察了一会儿,点头说道:    “没错,而且是龙鳞纹的金丝楠木。”    “不是吧,居然是龙鳞纹金丝楠木?”    看着这两个仿佛头一次见到金丝楠木的考古专家,徐云不由抽动了几下嘴角。    装,继续装。    这演技不去演戏真是可惜了。    为了掩盖重力梯度仪的踪迹,这次上头也算是煞费苦心了。    包括翁同他们在内,所有人都得装作直到此时才发现内部存在金丝楠木的样子……    当然了。    比起之前铜殿铜锁的开启,金丝楠木内层就要简单很多了:    7x7x3规格的金丝楠木不可能通过将原生金丝楠木掏空制成,毕竟世界上最粗的金丝楠木也就3.6米,树龄足足长达4300年。    7x7的底部规格,注定了它只能通过切割组合制作而成。    之前委员会否定钻孔方案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有空气会顺着钻孔进入铜殿内部,导致其余的楠木隔层出现氧化的意外。    随后在工作人员的协作下。    翁同等人很快发现了侧面金丝楠木层的粘合接口。    随后他们通过精密激光切割设备在不破坏整体构造的情况下,将金丝楠木的衔接口给切割开了四条小缝。    接着将吸附提拉器定位在四个角上,启动电源轻轻一拉。    整片金丝楠木隔层便被轻松卸了下来。    卸下后的金丝楠木迅速被放置到了一个底部装有减震装置、比金丝木木面积大点的扁平封闭箱体内。    与此同时。    无论直播间内外。    所有人的目光,都锁定了随着金丝楠木隔层被卸下而展露出来的……    铁铸箱子上。    这些箱子的数量大概有二十多个,尺寸与之前重力梯度仪测量出来的完全一致。    也就是1.5x2x1的规格。    在见到箱子的瞬间。    徐云清晰的听到了身边姜成谷传来的抽气声——很明显,这位未来的大佬也不淡定了。    此时此刻。    他们距离谜底答案的揭晓,仅仅只剩下了……    一箱之隔。    过了一会儿。    靳向前最先回过了神,只见他深吸一口气,对翁同说道:    “老翁,老翁,听得到我说话吗?现在还是按我的指示行动。”    “首先让小林、小王他们随便选一个箱子搬运到空地上,你和老翁准备上无水液相脱酸!”    “另外我们现在会对室内进行降温,降温后的室温大概只有10度左右,你们忍耐一下。”    “同时光线强度、照射角度也会进行调整,准备好了吗?”    “……”    翁同在通讯器那头沉默了一会儿,方才缓慢而又坚定的给出了回复:    “准备好了。”    靳向前等的就是他这句话,闻言立刻大手一挥,下令道:    “那就开始吧!各部门行动!”    唰——    靳向前话音刚落。    早就等候在操作室的操作员们立刻行动了起来。    翁同和童怀军也迅速开始准备起了无水液相脱酸环节。    这一步可是文物保护的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    华夏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其中一个重要的例证就是大量的古籍、档案等文献。    这些文献记录了先民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智慧结晶和世事变迁,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见证。    然而作为这些珍贵文献的主要材质,纸张的寿命终究是有限的。    在经历了数不清的岁月的冲刷、自然或人为的损坏之后,难免要面临着大限的到来。